肠道江湖四大“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元奥科普

2024-12-26

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微生物学项目和欧洲Meta HIT联盟的综合数据显示,目前人体内共分离出2172种微生物,归为12个门,其中93.5%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走进肠道微生态江湖,了解四大“菌门”的故事。


01
厚壁菌门(Firmicutes)

梭菌

厚壁菌门是肠道中最主要的细菌门类之一,占肠道菌群的65%~79.4%,多数为革兰氏阳性,表现为球状或者杆状,有细胞壁结构。包括多种重要的细菌类群,包括多种重要的细菌类群,如乳杆菌属、罗氏菌属、栖粪杆菌属、毛螺菌属、梭菌属、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巨单孢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等。

厚壁菌门很多菌群都是有益菌,如乳酸杆菌是一种常见于酸奶和其他发酵乳制品中的益生菌,除了乳酸杆菌外,厚壁菌门的其他有益成员也以产生丁酸盐而闻名,比如普拉梭菌,是丁酸的重要生产者之一。

厚壁菌门也有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肺炎链球菌。

厚壁菌门在分解碳水化合物、合成维生素以及调节免疫系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多糖的效率较高。肥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Ⅱ型糖尿病的大部分患者肠道内含有较高比例的厚壁菌门和较少比例的拟杆菌。

02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拟杆菌

拟杆菌门大多为革兰氏阴性菌,专性或严格的革兰氏厌氧菌,其组成和代谢活动受饮食调节显著。占肠道菌群的16.9%~32%,包括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副拟杆菌属、另枝菌属、副普雷沃氏菌属、吉米菌属等。拟杆菌门中菌群种类繁多,对宿主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些细菌在消化复杂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以及调节肠道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拟杆菌门在维持肠道健康和防止病原体入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益菌包括拟杆菌属、普雷沃菌属等,有害菌包括粘质沙雷氏菌、脆弱拟杆菌。

拟杆菌门细菌的一个关键特点是能够有效分解膳食纤维。当膳食纤维不足时,拟杆菌门细菌也可以分解宿主产生的黏液糖蛋白(如粘蛋白),拟杆菌门细菌也能够分解膳食中的蛋白质或来自宿主细胞的蛋白质,特别是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情况下。这一过程产生含氮的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

03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双歧杆菌

放线菌是丝状革兰氏阳性细菌,占肠道菌群的2.5%,包括双歧杆菌属和柯林斯菌属等。双歧杆菌有助于改善消化问题,改善血糖控制,降低血脂水平,提高免疫力,是放线菌门中典型的有益菌,最主要的致病放线菌是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等,可导致人类的结核病、麻风病和白喉等。放线菌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产生、提炼抗生素,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2000多种抗生素中,大约有56%是由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属)产生的,如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都是由放线菌产生的。

04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幽门螺杆菌

变形菌门由于细菌的形状具有多样性而得名。占肠道菌群的1.0%,所有的变形菌门细菌都是革兰氏阴性菌,其外膜主要由脂多糖组成。很多种类利用鞭毛运动,但有一些非运动性的种类,或者依靠滑行来运动。此外还有一类独特的粘细菌,可以聚集形成多细胞的子实体。

变形菌门包括很多病原菌,如大肠杆菌、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弧菌、螺杆菌、志贺氏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鼠疫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著名的属。

了解肠道菌群检测及肠道菌群移植,欢迎大家咨询~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