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SCFA通过激活特异性的受体或G蛋白偶联受体(GPR),来启动系列生物反应来影响基因转录。此外,其他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吲哚衍生物、次级胆汁酸、多糖A等也能够对宿主的肠道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
# 肠道菌群的表观遗传修饰与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在表观遗传水平调控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在转录阶段,短链脂肪酸(SCFA)通过调节组蛋白修饰酶(HDAC和HAT)的活性来影响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结直肠癌相关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在转录后阶段,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微RNA(miR)作为中介,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鉴于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及其相关生物分子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03
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作用
肠道菌群通过多重机制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基于肠道菌群调节对健康人群或高风险人群施以综合性干预措施,有可能防止或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而以肠道菌群为主要靶点进行干预,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种前瞻性治疗或辅助治疗手段。
# 饮食调节
食物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对结直肠癌的发生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全谷物饮食能够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在肠道菌群的代谢下,全谷物被分解为SCFA,发挥抗炎和抑制结肠细胞恶性增殖等作用,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
相反,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的摄入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这类肉制品中的某些组分可在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下生成具有潜在致病性的代谢产物,如三甲胺、氧化三甲胺和二氧化硫,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
# 微生物制剂的使用
一项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每天口服以胚芽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长双歧杆菌为代表的益生菌能够显著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接受结直肠肿瘤切除的患者摄入干酪乳杆菌能够显著降低肿瘤复发率。
补充外源性微生物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以预防或治疗结直肠癌,成为近年来兴起的研究热点。益生菌、益生元虽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具有靶向调节功能的微生物靶向调节剂成为行业热点,为肠道菌群的修复与改善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肠菌移植
肠菌移植指将来自健康供体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通过重建肠道菌群来治疗疾病。
动物实验显示,肠菌移植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延缓结直肠癌进展。炎症性肠病患者具有较高的结直肠癌风险,临床研究显示肠移植对于炎症性肠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肠菌移植还能够减轻结直肠癌常用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腹泻、放射性肠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肠炎等。肠菌移植能够起到一定重塑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结直肠癌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